华大生科讯(通讯员 任笑晨)科学教育的多元化培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方向之一,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模式,已被实践证明是提升教育质量、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。中国科协发布的《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(2021-2025)》明确提出 “推进校内外协调的科技教育体系建设”;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(2021-2035)》也强调 “建立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有效衔接机制,实施馆校合作行动,引导中小学充分利用科技馆、博物馆、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场所广泛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”。
为深化馆校合作模式,打造优质高中生生物学教育研习项目,2025 年 7 月 6 日,我院教师李娟和赵耀指导的 “基于生物博物馆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” 项目组,邀请武汉市各高中的 30 名学生及家长走进我校生物博物馆,开展了一场以鸟类生存为主题的研学活动。此次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一堂深度激发生物学科兴趣的实践课,让学生与家长切实感受到科学实践教育的独特魅力。

专业讲解,解锁鸟类密码
作为教学研习项目的核心环节,项目团队通过专业讲解为同学们搭建起鸟类知识的基础框架。讲解员杨春莹以生动的语言,系统剖析了鸟类的特征与习性:从羽翼结构与飞行能力的关联,到鸟喙形态对食性及生存环境的影响;从鸟类独特的生存智慧,到求偶育雏的行为策略…… 每个知识点都紧扣生物学核心概念,既呼应课本内容,又拓展课外延伸。同学们专注聆听、积极互动,在讨论中深化理解,为后续研习环节筑牢了知识根基。

标本参观,体悟生命之美
标本参观是教学研习的重要实践载体。在讲解员的带领下,同学们近距离观察秃鹫、戴胜、孔雀等鸟类标本,将抽象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具象的视觉认知。通过对比不同鸟类的形态特征,结合讲解中习得的知识,同学们直观理解了 “形态与功能相适应” 的生物学原理。不少同学拿出笔记本记录观察要点,这种“观察-思考-记录”的方式,有效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,也让家长切实看到实践教学对孩子学习能力的提升作用。

趣味竞猜,点燃探索热情
“看图猜鸟” 作为研学活动的趣味检验环节,深受同学们喜爱。工作人员分发了印有鸟类特征的图纸,包括造型独特的爪或喙、色彩缤纷的羽毛等。同学们迅速调动刚学到的知识,结合自身观察与思考,踊跃抢答。这一过程不仅是对知识的回顾,更是对应用能力的锻炼。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,让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到生物学的逻辑性,感受到“学用结合”的乐趣。

创意设计,绽放想象之花
活动最后是充满创意的 “设计新鸟种” 环节。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,结合所学的鸟类知识,自主设计全新的鸟种。有的同学设计出能在水上行走又能高空飞行的 “水陆空三栖鸟”,有的同学创造出羽毛艳丽、羽翼有力的独特鸟类…… 大家纷纷展示设计成果,分享设计理念,现场俨然成为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创意工坊。这一环节不仅考验知识整合能力,更激发了对生物进化、环境适应等深层问题的思考,彰显了此次教育研习活动对科学素养的培养价值。
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走近鸟类、了解鸟类,不仅丰富了生物学知识,更培养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精神。同学们纷纷表示,这是一次收获颇丰的研学之旅,期待未来能参与更多此类活动,拥有更多走进自然、探索科学的机会。这场与鸟类的美好邂逅,也将成为他们青春记忆里一抹亮丽的色彩,激励他们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。
未来,项目团队将携手华中师范大学生物博物馆,持续优化教育研习项目,推出更多主题鲜明、形式多样的活动,搭建起连接课堂与实践的桥梁,让更多学生在研学中探索生物学的奥秘,让科学兴趣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。
图片来源:杨春莹、张文硕、康超然、张桂萍
初审初校:任笑晨
复审复校:李娟、赵耀
终审终校:黄耿青